申城上海又回到群眾乒乓球的全盛時期
上個周末,安亭·上海國際汽車城2018年“EVCARD杯”乒乓球錦標賽在上海汽車會展中心打響。賽事不僅吸引48支成年業余球隊參與,還吸引到中國乒乓球學院、嘉定區乒乓球少年隊、曹燕華乒乓球俱樂部、華東理工大學乒乓球俱樂部等20多支傳統知名青少年俱樂部參賽。筆者在賽場結識了一位帶隊參賽的“老爺叔”韓富忠,今年61歲的他連連感嘆,“上海乒乓球的群眾基礎和氛圍,真的太好了!”
上海乒乓球運動底蘊深厚,高壓電纜故障檢測儀的應用和廠家
老韓家住楊浦區大橋街道的一個小區,小區里有十幾個熱愛打乒乓球的居民,他們在老韓帶領下,每周雷打不動進行訓練。小區活動室有乒乓房,每周四、六的兩個下午,那里就是老韓和球友們的一方小天地。
圖說:老楊在賽場邊觀戰。
老韓口中的“氛圍好”,其實也是上海乒乓球運動底蘊的體現。眾所周知,上海在中國乒乓球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,早在1904年,乒乓球就是由上海傳入中國,繼而發展成為我國國球。上海被公認為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發源地。
圖說:如今上海市民的草根乒乓球比賽,甚至用上了奧運會級別的“彩虹”專業乒乓桌。
上海的群眾乒乓球開展,也一直領先。愛打乒乓的上海人,一直以來都挺幸福的。筆者找到最早的統計數據,1954年全市有乒乓球隊4733個,乒乓球臺7222張,當年比賽1441次,有4萬余人參加。至1955年,乒乓球隊增為7264隊,乒乓球臺8701張,當年比賽1745次,有57766人參加。
1956年,由于政府重視青少年體育運動,把舊上海的跑馬廳一角開辟為上海市體育宮,首先投入使用的便是三樓的乒乓房,該房地處市中心,場地十分寬敞,能放上十幾張乒乓球臺,成了當時上海第一流的乒乓房。為了培養青少年,體育宮就利用這個場地,搞起了少年乒乓球業余訓練。這是上海最早的業余訓練。當時的教練是陸漢俊、李宗沛、戴龍珠、李桐芳等。
圖說:當年“上海跑馬廳”的北半部經改建成為目前的人民公園,南半部則改建成人民廣場。鐘樓和其他附屬建筑1949年后曾長期作為上海圖書館、上海美術館和上海體育宮的所在地。
1957年春,體育宮乒乓球訓練班成為業余體校的項目之一,向全市招生,訓練逐漸趨向正規,但物質條件較差,運動員每次訓練的營養費只有一角錢(在訓練中間休息時吃一塊糕點)。球鞋自備,球拍上粘得是從中央商場買來的土制海綿(當時上海還沒有生產海綿球拍的工廠)。
乒乓球世界冠軍的搖籃
訓練班曾培養出一批成績較好的乒乓球運動員,徐寅生、李富榮、鄭敏之、屠漢剛、余長春、華正德、丁樹德、姚振緒、林秀英、王家麟、余永年、蔣時祥、何適鈞、陳家慶、陸名通等都曾在這訓練過。所以說,最初的國手們,其實也都是都是草根出生,從業余愛好者打起來的。
圖說:青年時代的徐寅生。
1959年11月,團中央通知,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組織乒乓球競賽活動。當月,上海市各報社和電臺聯合舉辦了萬人乒乓球競賽。群眾性乒乓球運動得到迅速開展,從街道到里弄,到處可看到拍乒乓球的學生。由于普及面很廣,在群眾中涌現了不少很有前途的苗子。
上世紀60年代,群眾性乒乓球運動非?;钴S,區縣級運動隊保持在40個以上,基層運動隊數以千計,每年層層舉辦乒乓球比賽,據1964年統計,區縣組織乒乓球賽達662次,有5.3萬人參賽。每年各級體委批準的等級運動員數以千計,如1962年批準一至三級乒乓球運動員1747名,1963年批準2206名,1964年批準1167名。這一段時期是上海乒乓球運動的鼎盛時期。由于上海乒乓球成績突出,向國家輸送的人才眾多,因此上海被譽為“中國乒乓球運動的搖籃”。
圖說:在上海市原盧灣區蔬菜水產公司門前,巨鹿路第一小學的女生在街邊練習乒乓球。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首獲男子單打冠軍,1961年中國男團在世錦賽上第一次奪冠。于是,從城市到農村,從工廠到學校,到處是木制、磚頭做成的球臺,乒乓球熱規??涨?。(攝于1964年1月)
“文化大革命”時期,算是上海群眾乒乓球運動的低谷期,但即便如此,上海老百姓對于乒乓的熱愛可一點也沒減少。老韓回憶說,當初他18歲作為知識青年到上海郊區的農場,擅長文體活動的他被安排在農場里的工會,組織年輕人參加乒乓球、籃球活動?!爱敃r乒乓房就設在灘涂上,就一個最簡易的乒乓臺,硬件條件雖然很匱乏,但大家很開心?!崩享n當年既是組織管理者,也身兼教練,他定下的規矩很有意思——打得過我,就能進乒乓隊?!爱敃r上門挑戰的還真不少,原因是農場有個規定,乒乓隊的人一周有半天可以脫產訓練,這誘惑可是很大的!”
圖說:為迎接亞非乒乓球友好邀請賽,上海乒乓球廠工人提高產品質量,生產了大批紅雙喜牌乒乓球。紅雙喜是中國少數幾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動品牌之一,誕生于1959年。(新華社稿 1971年攝)
體育文化服務人才和居民
在老韓看來,如今的上海的群眾乒乓球開展,已進入又一個全盛期。老韓總結為三個多,“打球的人多,地方多、賽事多?!?/p>
圖說:上世紀80年代,上海市廣靈路小學學生在打乒乓球。
“首先就體現在硬件上,現在我們要找個能打乒乓的地方,比十幾年前容易多了?!边@幾年來,市體育管理部門一直致力于推進市民運動空間的提升,許多喜歡乒乓的市民有地方打球了,“幾年沒地方活動,現在好了,家門口就有乒乓室,而且是免費的?!睋私?,過去不少居民區的活動場所或挪作他用,或出租給一些機構和個體人員,導致居民的文化活動“枯萎”了,現在這樣的情況基本沒有了?!凹幢銢]有免費固定的場所,現在預約打球也很方便,場館的服務也很好?!崩享n說。
其次,體現在群眾賽事的增多。這幾年,隨著上海市民運動、城市業余聯賽的開展,“打造老百姓自己的運動會”這一概念,已經成為上海群眾體育發展的一大亮點。除了常規的體育館,幾乎那里都能看到供老百姓參與乒乓球賽——商場里、企業里、甚至沙灘上。老韓周末參與的這場乒乓球賽,就放在嘉定汽車城里。
圖說:1980年,上海,街頭玩乒乓球的少年。下至十幾歲,上至六七十,拿起拍子都能來幾個回合。 Bruno Barbey 攝
辦賽者看到,群眾乒乓具有足夠的活力和潛力,乒乓運動成了上海市民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。上海國際汽車城舉辦這次草根乒乓賽,希望通過“產業+體育”的模式,把體育文化活動主動融入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建設的每個環節,以“具有汽車產業特色”的體育文化活動助力城市轉型,以“體育外交”促進跨界交流,以“多樣化、多形式”的體育文化活動服務企業、人才、居民。辦賽組織者表示,“我們一年都會舉辦好多次群眾乒乓賽事,給這群喜歡乒乓球的市民,更多展示自己、提高自己的機會?!?br/> 用手機組織隊員訓練和比賽
老韓還特意提到,現在上海不僅乒乓比賽多,而且舞臺也越來越大。去年的天津全運會第一次有了面向群眾項目乒乓球項目,上海體育局廣設擂臺,讓上海的民間高手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。這么多的比賽,老百姓們收獲的不僅僅是運動帶來的健康,還有許多其他鼓勵,比如參與這些比賽的老百姓,都有機會獲得業余運動員等級證書。2013年,老韓就獲得了街道比賽的冠軍,不久前,他獲得國家乒乓球業余二級運動員證書。
圖說:比賽頒獎。
互聯網時代的到來,也讓老韓和可以通過手機組織隊員們訓練、比賽,讓喜愛乒乓的鄰居們都能加入這個小集體,共同開展愛好。電子購物平臺上輕輕一點,一件和馬龍、張繼科身上一模一樣的國手戰服,第二天就能送到家里。這次的安亭·上海國際汽車城2018年“EVCARD杯”乒乓球錦標賽,老韓穿的就是中國乒乓球第在里約奧運會的隊服,“這身衣服太亮眼,很多人過來問我,是不是國家隊的退役運動員、教練?弄得我很不好意思?!?br/> 上海這么好的乒乓球氛圍,給了老韓這樣喜歡乒乓、愿意拉動身邊人一起打乒乓的老球癡,更多的動力。筆者了解到,為了捏合他小區的這支隊伍,老韓的付出可不少,比如這次參加比賽報名費,還有6位隊員中午的餐費,都是老韓自掏腰包,“沒什么,領隊要有領隊的樣子,況且他們比我辛苦?!庇幸馑嫉氖?,老韓這個領隊自己并不參賽,“我們隊里很公平,誰實力強誰上,我可不能倚老賣老,給自己走這個后門!”